2020年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年度报告
第一部分 年度报告编写提纲
一、人才培养工作和成效
(一)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学校坚持以高水平学科支撑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宗旨,以一流专业建设和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积极开展专业认证促进专业发展。学校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实践育人功能,持续推动实验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实验教学管理新体系,构建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式,全面提升药学人才培养质量。
中心依托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拥有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承担药学、药物制剂、药物分析、临床药学、药物化学和中药学6个专业本科生的实验教学任务,每年承担实验教学3万余人次数,16余万人时数,实验开出率为100%,综合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占总数的30%。中心实验室总面积3863平方米,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287.52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大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3168.09万元,生均仪器设备6.58万元。2020年新增仪器设备近200台件总值305.22万元。
中心拥有河北省药学优秀教学团队,为全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药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河北省品牌特色专业。2020年临床药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药物制剂,药物化学,中药学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心还建有省级虚拟仿真实验示范中心、省级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等多个省级教育平台。
(二)人才培养成效评价等
中心全面落实以本为本,立足服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为不断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平台保障。以赛促建,以赛促强,积极组织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竞赛,将开放实验室与“挑战杯”竞赛、大学生早期科研有机相结合,开展“大学生工作坊”模拟训练、“职业生涯”设计等活动,持续支持大学生创新项目,2020年共指导大创项目139项,新增立项45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项目28项。已通过中期检查的项目45项,包含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5项。2020年学生取得多项优异成绩: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河北省创新创业年会三等奖2项;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8篇。用人单位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在95%以上,本科生就业率呈稳定态势,各专业均为90%以上,考研率均30%以上。推免生保送至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重点大学7人。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2名博士、1名硕士获国家奖学金,13名硕士获学业奖学金,获优秀硕士论文7篇。4名博士、29名硕士顺利毕业,就业率100%。
二、人才队伍建设
(一)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中心拥有教职工10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59人,硕士学位34人;占总人数的88.6%。专任教师78人,均拥有博、硕士学位。高职教师占比70%以上,为本科生授课率达100%;博导14人,硕导35人。年龄结构:50岁以上22人,40-50岁28人,30-40岁45人,30岁以下10人,平均年龄41岁。学缘结构:有国外留学经历17人(占比16.2%)、国内研究院所及重点院校毕业生63人(占比60%)。附属医院等企事业单位的兼职教师能够顺畅流动工作。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河北省百人计划1人、“三三三人才工程”三层次人选5人、河北省青年科技奖获奖者1人、河北省优秀教师2人、河北省中医药教学名师1人,河北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
(二)队伍建设的举措与取得的成绩等
重视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外引内育,形成了学历层次较高、学缘结构合理、年轻化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建设模式,2020年引进优秀青年博士6名。通过加大引进非本校的毕业生、鼓励攻读非本校学位等措施,优化学缘结构。师资年龄结构稳定,呈纺锤形分布。注重对青年教师的潜力挖掘。2020年组织学习培训200余人次,派往国外进修2人,国内进修3人。举办线上线下学术讲座10场,邀请的专家来自中国药科大学、烟台大学药学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清华、北大及华北制药集团中央研究院抗体药物研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截止2020 年12 月,中心共有实验技术人员17 名,其中具有硕士学历14 人,在读博士3 人;40 岁以下13人,占比76.5%;中级以上职称14 人,占比82.4%;学缘结构合理,来自于北京大学、西南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重点高校,专业涵盖药物化学、药剂学、生物药学、药物分析等各专业,各专业方向人才配备齐全。
三、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一)教学改革立项、进展、完成等情况
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国家级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项目、河北省药学本科教育创新高地等多项教改项目持续稳步推进。2020年获校级教改课题立项15项,其中教学成果培育重点项目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发表教学论文3篇。作为主编、副主编出版专著和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中心联合北京欧倍尔公司申报的2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改革项目,被评为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1.完善机制,建立实验教学管理新体系
中心多年来持续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解决高校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关系不够顺畅,机制不够健全,难以适应教学改革需要等问题。不断完善教学实验中心运行管理机制,实行校、院两级管理。
2.构建科学、系统的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式
中心注重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针对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梳理相关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构建科学、系统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丰富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贯通于药学教育的全过程。形成了以“实验教学”为基础、以“早期科研”为导向、以“专题实习”为支撑的的三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
3.整合课程,构建模块化药学实验课程群
随着一流专业建设的深入,课程作为专业的具体内涵,进行重组调整。在实验中心优化整合的基础上,将5门专业基础课和13专业课程按照“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天然药物”四大专业知识模块构建了药学课程群并组建教研室,打破了传统上单门课程为教研室的局限结构,加强了专业课与基础课之间的纵向联系,克服了单门课程孤立发展的保守模式,带动了专业基础课程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专业课程间的横行合作,提升了课程建设整体水平。
4.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①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中心根据学科发展不断更新实验内容、充实新技术,并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本科实验中,将学科发展的前沿内容展现给学生,每年实验更新率在10%左右。如《何首乌药材中二苯乙烯苷的含量测定》、《二苯乙烯苷的体内药物分析》、《利用纸色谱先导设计法从洋金花中提取分离生物碱》、《青蒿素的提取分离和检识》、《穿心莲内酯的提取、分离、鉴定及其亚硫酸氢钠加成物的制备》等实验,内容涵盖了六大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及纯化技术。
②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药物分析、药剂学等实验课CBL、PBL及CBL+PBL教学方法的推广,成效显著,切实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实验融入度。多篇教改论文《BOPPPS教学模式在“药剂学实验”中的应用》等在国家级期刊发表,并获全国医药院校实验教学改革大赛、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优秀论文成果等奖励。
③严格标准化实验考核
各门实验课均设置了实验技能考核环节,制定了标准化评分细则,通过综合性实验抽签考核,学生们能及时发现实验技能的短板。
(二)科学研究等情况
中心依托药学学科,初步形成了包括药理学、药物化学(含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剂学、生药学和临床药学等6个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为进一步开展科研促进教学提供了保障。2018年“药理学毒理学方向”进入ESI前1%,为河北医科大学ESI排名第二的学科。建有创新药物研究与评价、新药药理毒理研究2个省重点实验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验收通过的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GLP中心)、4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202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得省级课题15项,包括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生物医药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河北省教育厅项目6项;校级课题2项;共获经费资助398万元。发表各类研究论文102篇,其中被SCI收录52篇,最高影响因子为10.652;申请发明专利1项。
四、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
(一)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人员信息化能力提升等情况
中心强化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建成了“药学实验教学管理平台”。信息化平台建设在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中心积极推动“微课+实验操作+虚拟仿真”虚实结合线上线下混合的实验教学改革。
1.拓展了实验教学模块。在夯实实验操作基础上,录制了14门课程的76个项目的实验微课、微视频内容,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实现了“互联网+”实验课程教学模式转化,促进了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
2.建设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利用虚拟现实信息化的技术,运用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讯等,构建了一批实验难度高、危害度大的仿真实验项目,完成教学中的难点,实现了学科专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虚拟仿真项目获得省级立项2项,其中《豆粕中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及检测》入围国家虚拟仿真建设评选项目,疫情期间使用量突破11697人次。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建设经验论文4篇。
3.优化“药学实验教学管理平台”,提高了仪器使用效率,保障了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质量。在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发表管理性经验交流文章9篇,每年完成使用培训400余人次。
中心积极组织信息技术培训和比赛,每年派出8-10人参加全国教育信息化技术培训班。2020年获第24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省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5项,获校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3项。
(二)开放运行、安全运行等情况
实验中心坚持开放实验室和开放办学,承担了大学生早期科研训练及毕业实习工作,全年完成大学生科研训练300余人次,学生可随时通过网络预约开放型实验室和共享型仪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实验室,在国家法定假日设立公众开放日,吸引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石家庄市第一中学学生前来参观。(2020年疫情影响未实施)
中心高度重视安全工作,牢固树立“安全之事无小事”的工作理念,建立健全工作体系,抓好责任落实,确保中心的安全稳定。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出台了《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安全工作制度(试行)》,按要求建立了安全“双控”台账,结合实际梳理了安全风险点并制定了防控措施,明确责任到人,进一步完善了安全工作体系。二是加强安全培训。持续加强实验安全建设,2020年组织了10余场实验安全专题培训。严把实验室安全准入关,组织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线上培训及考试,考核合格并签订安全承诺书后方准予进实验室。三是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及整改。所有实验室24小时安全监控,实行严格的安全网格化管理。实验室各种安全标识齐备,安全信息牌统一张贴,坚持每日“零汇报制”。每月由中心领导带队进行各教研室和实验中心的安全检查,每学期接受学校安全检查,并对检查出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跟踪督促整改。2020年升级了“实验低值易耗品申购数据库系统”,对危险化学品进行特殊管理,废弃物回收和处理标准规范,出入账册规范,责任到人。固定资产实行网络电子化管理,设备技术档案和使用记录齐全,仪器帐卡物100%相符,实施专人专管。
(三)对外交流合作、发挥示范引领、支持中西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等情况
中心目前与美国奥本大学、纽约圣约翰大学、西新英格兰大学和克瑞顿大学就本科生毕业实习达成初步意向。与英国著名学府利兹大学Nikita Gamper教授开展多方位合作,在人才培养、青年教师培训、合作研究方面成果丰硕,Gamper教授获河北省政府颁发的“国际合作奖”和“燕赵友谊奖”。
结合时代特点,充分利用官微、官网提升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建好校园微信公众号搭建文化育人新平台》评为河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微信平台团队连续两年获“河北省校园网络安全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中心依托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重点学科的优势,拓展在省内外的影响力,借助4门省级一流课程、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和省级示范中心,扩大了本中心在华北地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出版实验教材2本和获得河北省教学成果奖3项,将教材和成果书册发送给前来参观学习的河北大学、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医药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科技大学等兄弟院校同行。中心还利用“燕赵科学家论坛”“医药青年学术论坛”等学术活动,采取分发资料、ppt宣讲、播放宣传视频等方式不失时机的介绍中心的教学理念、改革实践,扩大中心辐射效应。“药物动力学单室模型模拟实验教学仪器”等3项自制仪器进入全国高校教师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创新大赛决赛,即将参加路演宣介,进一步扩大中心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示范中心大事记
(一)有关媒体对示范中心的重要评价,附相应文字和图片资料
河北日报:立德树人守初心 擎灯前行担使命
2020年,河北医科大学获评“全国文明校园”称号,河北日报为此刊登了专栏文章《立德树人守初心 擎灯前行担使命》,报道了我校培养具有使命感、责任感的“擎灯人”的系列举措。本中心多年来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本、教师为先”的办学理念为先导,以“三个老师”协同育人制度为保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取得了优异的育人成绩。
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上好复学第一课,6月12日下午,河北医科大学采用“线下会场+线上直播”的形式,举办“讲述前线故事,凝聚爱国力量,全校师生同上一堂思政课”活动,邀请该校5名援鄂医务人员代表讲述他们亲历亲闻的“抗疫故事”。
人民日报客户端:河北医科大学举办冬奥志愿者项目启动一周年系列活动
中心涵盖专业的10余名学生参加了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专业青年志愿者服务团,所举办“筑梦冰雪‘青’暖冬奥”主题系列活动,在人民日报客户端进行了宣传报道。同学们苦练技能,以期在国家重大赛事中充分展现医药学子的专业技能和敬业精神。
(二)省部级以上领导同志视察示范中心的图片及说明等
疫情影响,本年度药学专业学科组专家通过腾讯会议等网络平台远程对本中心的发展建设进行了指导,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姚文兵教授对中心发展和专业认证等工作给予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建议。
(三)其它对示范中心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活动等
上半年,中心充分利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契机,变不利为有利,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下半年在学生返校后的线下教学中,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探索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备受学生好评。
3月,提交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学专业认证申请,成立药学专业认证办公室。
4月,修订2020版药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国家“双万”计划实施,制定了《河北医科大学药学专业发展规划(2021-2025)》。
7月,申报生物制药新专业,现已获批准。
9月,开展全院范围内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
10月,修订药学本科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
11月,“河北省创新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经过两年的建设期,顺利通过验收。
12月,经过精心准备、全力奋战,完成了第五轮学科评估和药学专业学位评估;提交了临床药学专业认证申请。
12月,临床药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药物制剂,药物化学,中药学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六、示范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升
受办学经费、地域对领军人才缺乏吸引力等诸多因素制约,中心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下一步中心将结合双一流建设,推进高端人才引进计划,科学配置人才资源,面向海内外招聘学术造诣高深的学科带头人。未来几年随着综合性训练项目不断增加,微课和虚拟实验项目建设需要,需进一步补充实验技术队伍。
2、网络实验教学资源和虚拟仿真教学资源有待完善
计划建设生物制药虚拟仿真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为校内外学生提供实习、实践远程教学资源,为本省兄弟院校、职业院校提供培训服务。着力开发特色网络实验教学“微课”资源,实现实验教学远程化、智能化,最大限度的发挥中心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七、所在学校与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学校和河北省教育厅高度重视示范中心建设工作,通过“三个管理(计划管理、过程管理和终结管理)、一个改革(教学改革)、一个建设(学科建设)”,保障和提高了中心发展质量。学校出台“高端人才引进计划”,积极面向海内外招聘学术造诣高深的学科带头人。《河北医科大学自然科学领域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计划实施方案》和《河北医科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支持计划实施方案》,即“春雨计划”和“春晖计划”,致力于通过开展教学研习项目、教学交流项目、教学研究项目,促进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中心已有数十位青年教师获益。2020年出台的《河北医科大学关于2020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和《河北医科大学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实施方案(2020-2024年)》为进一步提升中心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助力。
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坚持教学经费优先投入的保障机制,设备购置经费、教学运行费向本中心倾斜,每年度的毕业实习经费、野外实习经费等教学专项经费均能及时充足划拨;除了日常教学经费外,双一流建设项目、中央支持地方建设项目、新专业建设项目等国家级、省级专项经费的支持,也在改善中心教学条件、鼓励教师教改等方面起到了较强的保障作用。
八、下一年发展思路
全面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坚持立德树人,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建立科学规范的实验教学体系,充分发挥药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
1、以本为本,建立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坚持立德树人,围绕课程思政和“三个老师”制度;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2、教师为先,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注重在职人员的培养,优化师资结构,为中心建设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3、学生为本,建设一流实践课程:结合疫情,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建设智慧课堂和智慧实验室,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建设具有高级性、创新性和挑战性,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金课”。
4、质量为要,建设一流管理和监督体系:加强实验教学管理队伍、实验教学规章制度建设;探索建立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强化实验教学质量督导,加强对实验教学质量的全程监控与常态化监督。
下载附件查看详细内容